30岁的你,现在还好吗?
对大部分人来说,30岁也是大学毕业后的第五年,进入职场的第五年。
多数人的核心问题,似乎都逃不开这三个关键词:房子、车子、结婚。好像这三件事才算事,好像把这三件解决了,其他的都不叫事。
都说三十而立,但很多人年过三十才发现,“立”并不如想象中的容易。
大到行业遇冷、业务停摆、资金链紧张、转型失败,小到难以为继的房贷车贷、孩子学费、日常支出,想要“立”住谈何容易。
有些人想到考公、考研来寻求一线转机,为自己的成长获得更多可能性。也有些人决定坚持,他们坚信,“越是寒冷,离春天的到来则越近”。
本期显微故事找到一群在30岁时,依然坚持,并成功找到人生新转机的人,记录下了关于他们的故事。他们之中:
有的人先后经历3次转型,最终找到技术研发和成本兼顾的商业模式;
有的人经历了疫情旅游业的寒冬,因抓住风口,成功在寒冬中获得千万融资;
还有的人从大城市去到城镇乡村,用平台、用技术帮助企业抱团取暖,逆境重生……
以下是关于他们的真实故事:
文 | 郭子睿
编辑 | 卓然
我在产业园里“抱团取暖”
回顾做水果电商的这7年,刘健能想到的唯一关键词就是“转型”。
“我不是在转型,就是在转型的路上”,刘健说,更让他崩溃的是,即便身段灵活、不断根据市场需求调整策略,依然改变不了时常亏损的现状。
按旁人的眼光来看,刘健算得上是一个“资深农户”了,“如果我都喊难,那大部分搞农产品(000061)的人都很难”。2000年,17岁的刘健中专毕业后就跟随父亲从老家来到湖北枣阳市承包果园。
图 | 刘健在桃园
一开始,枣阳水果种植业刚起步,市场还属一片蓝海。刘健父子承包了近50亩地种桃,成熟的桃子再有当地果商统一采购水果,一年收入近10万元。2015年,枣阳桃产量骤增至一年22万吨,刘健家的桃子也获得很大丰收,“如果再只靠批发,这些桃子卖都卖不完”。
在高产量和单一销售渠道的矛盾下,刘健决定自己创业做水果电商,其创办的湖北丰满园果业有限公司利用电商平台、微商,销售自产和当地其他果农的桃子。
但公司开了不到一年,刘健就发现一件怪事,“水果卖得越多,我们亏损越大”。原来,近几年由于桃子生意好做,吸引不少人一起种桃,但有些果农只追逐产量,种出来得桃子质量残次不齐。
“品质好的、不好的,都是我们帮着卖,歪瓜裂枣多了,用户自然退货率也高了”,这导致刘健创业的前两年,每年都要因处理退货亏损近8万元。“还是种植标准的问题”,刘健说。
为了解决水果标准的问题,刚转型做电商的刘健不得不继续思考新的转型,他决定尝试科学种植。这很快引来了农户们的反对,“万一种出来的黄桃卖得不好、卖不上价,那不是费力不讨好的事情?”
科学化种植需要智能硬件、智囊团做支持,这是一大笔开销,对于刘建这样的微小企业来说,确实“异想天开”。
刘健也发现,仅凭一己之力不仅无法确保产品品控,最后又要陷入高成本和高损耗的恶性循环,“我知道问题在哪里,也知道需要怎么解决,但我却没能力再转型了”。
与此同时,湖南长沙的90后创业者赵赛星也正发愁如何为自己命悬一线的旅游公司寻找生机。
?
图 | 赵赛星在营地
赵赛星的“湖南新麦草户外运动有限责任公司”至今已创办7年时间,在疫情爆发前,公司业绩一路飙升,办公地点也从小居民楼搬进了长沙热门商圈的高档写字楼。
没想到,疫情爆发后,旅游行业遭受重大打击。无法开源,公司的各项开销则成了悬在赵赛星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。最难的那段时间,赵赛星每天都按时到办公室里,“也没什么别的事情做,就在办公室发呆到深夜。”
刘健和赵赛星的经历,也是过去几年里许多小微企业面临的困境。
在经济下行、缺乏支持、在市场不明确的当下,微小企业必须依靠转型,或是寻求帮助、抱团取暖来熬过创业寒冬。
渡过寒冬,找到那只“头雁”
雁群在天空飞翔,一般都是排成人字阵或一字斜阵,头雁在前领飞。前方的雁会利用叫声,鼓励同伴保持速度、继续前进。
“寒冬”下,由各地政府牵头、大型企业参与兴办的产业园,成了许多小微企业的“头雁”。
自1979年蛇口工业区打响中国的产业园发展的第一炮之后,产业园成了区域经济发展、产业调整升级的重要聚集地。
赛迪数据顾问园区经济研究中心发布的《2022园区高质量发展百强研究报告》指出,2022年百强园区中,GDP超过1000亿元的园区共有48个,以国家级经开区、国家级高新区为代表的两类园区GDP总量达到29万亿元,占全国GDP比重达25.3%。
产业园大多房租成本低、具有一定的招商政策优惠,但依然有不少产业园只提供了“躯壳”,无法从根本上帮助小微企业解决运营、销售、业务拓展方面的问题。
在这其中,那些具有技术优势、资源沉淀、市场份额的园区,对人才和企业具有极强的虹吸效应,寄托了更多小微企业的期许。
由于流程复杂、庞大,从定位、规划、执行、落地各个环节把控不易,许多产业园并不能真正帮助小微企业。稍有疏漏,就会出现“有场地、没企业”、“有企业、没产业”,或者“产业之间缺乏关联”的局面,致使园区内区企业无法获得切实的帮助。
再加上企业类型不同,面临的难题也不同。产业园是否能根据入驻企业类型、面临的实际问题,提供精准帮助,成了产业园的核心竞争力。
就刘健和赵赛星所面临的困境而言,前者属于第一产业,难点在解决生产难题上,需要通过技术,搭建数字化供销一体的平台;后者属于第三产业,需要产业园解决经营层面的难题。
如何选择产业园、拿到入门券,成为了企业主们需要解决的第一个问题。
刘健得知京东云打算在当地进行数字农场建设,后续利用数据搭建物联网指导科学生产。抱着试一试的态度,刘健联系了对方。
在和刘健确定共合作后,京东云在刘健果园中的布置了“谷语”系统,依托分布在农场内的智能设备对农作物种植面积、品种、气象、虫情、墒情,农药残留等各项数据进行实时收集,实现科学种植。通过技术手段精准控制施肥、产量,对桃子的甜度、大小都提出了具体的要求。在京东云技术支持下,刘建果园的优质果比例提高了15%。
图|京东农场丰满园皇桃合作基地
“比如说现在黄桃不甜,需要施肥追加钾元素,以往我们就是施肥就好,至于施多少就看果农的经验”,刘健说,而现在,则会对土壤取样送去实验室分析构成,然后计算需要施肥的数量,从“靠天吃饭”变成了“靠数据吃饭”。“这样下来,水果品质能极大稳定。”
至于果农们关注的销售问题,更是得到了妥善解决——通过产业园的对接,当地生产的黄桃入驻京东商城平台,搭建起从田间地头到市民餐桌的一站式销售模式,实现了传统产业与数字经济的深度融合。
解决了供给侧的难题后,产业园也开始着手帮助刘健解决运营上面临的问题,比如组织了专人开设电商和短视频平台培训,帮助当地老乡开店触网。
此外,京东云还帮刘健联系到省农科院的专家,就当地水果养殖遇到的养殖问题、培育问题一一针对解决,刘健发现,加入产业园后,“营收起码增加三倍”。
相比之下,赵赛星面临的问题更为棘手一些。“我们农村孩子缺资源、缺人脉、缺订单,在这种时刻更是需要帮助”,赵赛星将目光投向了办公室附近的京东(长沙)数字经济产业园,赵赛星决定去试试,“那里背靠京东,还有很多企业,说不定有机会。”
“需要在整个行业都停摆时,帮助找到另外一条出路”,像赵赛星这样的企业园区里还有很多。
于是园区经常将区域内的企业召集起来开对接会,看是否能牵线搭桥实现企业互助。也是对接会的契机,园区内许多企业知道赵赛星的公司对做团建极其擅长,于是联系赵赛星承办公司内部的团建。
靠着园区里企业之间的互助,赵赛星公司年承接政府、学校,党建、工会活动更是有200余场,并逆势招募了50多个领队内部创业,“终于熬过了第一年的寒冬”。
图 | 赵赛星团队组织的团建
在不断上门寻求合作的园区企业里,赵赛星嗅到了新商机。“虽然长途旅行停摆了,但短途的露营、周末游成为风口”,瞄准这个风口,赵赛星创立了“露营+”品牌,一跃成为相关新赛道里的头部公司。
在号称“投资寒冬”的2022年,“露营+”完成了1000万元的天使轮估值融资,预计明年将完成5000万A轮融资。
从刘健和赵赛星破局故事里,不难看到,小微企业需要的是能引领成长、更以自身优势培育人才,最终带动地方人才效能与产业发展的同频共振的“头雁”。
一步一个脚印,我们去先铺好路
“我们对当地的产业了解深,都是一步步走出来的”,京东(盐边)乡村振兴示范园项目运营负责人何茂表示。
2019年,何茂30岁。辞去了成都的工作后,他加入了京东云,核心工作就是去到四川乡镇建设产业园。出生于农村的何茂深知数字化的深远影响,哪怕家里人对他“重返农村”的决定不太理解,但何茂依然毅然决然地接受这份工作。
图|何茂在新落成的盐边示范园
“很快,我这份工作的意义就被父母看到了”,何茂说。2020年春节疫情爆发,四川交通受阻,当地数耙耙柑滞销,何茂和同事连同政府、京东平台开始了“京心助农”行动。在众多力量的帮助下,仅两三个月时间,就销售了几千万元的耙耙柑,极大解决了积压问题。
图 | 京东盐边乡村振兴示范园
2022年,何茂又接到产业园的安排,来四川攀枝花下辖的盐边助力当地数字化转型。盐边有“钒钛首县”之称,第二产业为基础,商业基础薄弱,为了发展商业,当地政府计划联合一、二、三产业,打造预制菜产业园。
整个小城商业体系薄弱,“几乎没有电商基因”。“但这正是京东擅长的”,何茂说。在发现“预制菜”的前景后,京东云联合当地政府开发了“羊鼎记”品牌,并放在京东商城上销售,首日销量200万,而仅双十一当天,“羊鼎记”在京东上销量就有4000多袋。
针对当地农产品售价低的状况,京东云还和当地合作社达成合作,通过数字种植、品牌营销、客户体验提升等手段,将当地红梨做成了高品质的品牌,售价也从1块钱达到了8块钱。
不仅如此,针对盐边营商环境弱、缺乏电商人才的现状,产业园帮助当地引进、开设了11家京东店铺做特色产品销售。从9月开园以来,销售额达到了1.33亿元;此外,何茂和同事从“如何注册公司”开为切入,帮助产业园新注册企业近30家,“接下来这些企业会投入精力、物力做创业……”
“明年我们还将在这里建立农产品大数据中心”,何茂说,这些平台落地后将为回乡的年轻人创造更多就业就会,而这是一个由零到一,一到十,慢慢的一个过程。
在谈及关于未来的话题时,何茂语气洋溢着希望。
他10岁那年因乡村缺乏机会,父母收拾了行李离开故土往遥远的城市务工,他成为了留守儿童,一年只能加见一次,“我相信,随着乡村产业越来越完善,留下来的年轻人会越来多,日子会越来越好的。”
而这,也是他和同事们工作的动力。
后记
一项关于中国创业者的数据调查显示,中国的创业者平均年龄为34.2岁。这意味着其实很多人在30多岁才找到方向,按下“重启”按钮。
因此轻装上阵、挥手告别过去,选择重新开始、奔赴下一个山海,才是30岁的“真相”。
而重新开始也并不可怕。诚如在采访中赵赛星所说,自己20多岁创业时,还是一名“穷学生”,带着一腔热血,做很多决定时候都是“凭感觉”;而当他年近30决定二次内部创业时候,则多了经验和方向感,也因此走得更快。
年龄从来都不是阻碍,重要的是能选择正确的方向、做出正确的选择。赵赛星说,选择京东数字经济产业园就是他决定重新出发时,做出的最正确选择。
作为城市数字经济服务商,京东云不仅是助推中小微企业和地方产业发展,更以自身优势培育人才,最终带动地方人才效能与产业发展的同频共振。
“我们相信,只要有一颗不服输心,任何人都可以找到转机。”
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:显微故事。文章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,不代表和讯网立场。投资者据此操作,风险请自担。
【免责声明】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,与和讯网无关。和讯网站对文中陈述、观点判断保持中立,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、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。请读者仅作参考,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。
最新评论